继 Sora 2 引爆 AI 圈后,OpenAI 在近期的 DevDay 上再度抛出重磅动作 —— 公布 Apps in ChatGPT 与 Agent Kit 两大功能,清晰勾勒出围绕 ChatGPT 构建 AI 时代 “Windows 系统” 的战略蓝图。与此同时,其在算力领域的投入规模也引发关注,据估算,相关采购总额已逼近 1 万亿美元。这场布局背后,是 OpenAICEO 山姆・奥特曼口中 “真正强大的 AI 超级系统” 构想,也为行业提供了观察 AI 生态演进的全新视角。
一、三大支柱:撑起 AI 超级系统的基石
OpenAI 的战略并非单点突破,而是建立在三大相互支撑的基础设施之上,形成完整闭环:
- 算力先行:通过大规模算力投资,储备充足的资源底座,为大模型的持续进化与应用落地提供支撑,这是整个系统运转的 “能源核心”。
- 模型领跑:不断优化大模型家族性能,在核心技术层面保持竞争优势,确保 ChatGPT 具备统领生态的技术底气。
- 生态共建:以算力与模型为基础,推动构建以 ChatGPT 为核心的 AI 应用生态,让各类 App 与 Agent 在此落地,形成良性循环。
相较于算力与模型的 “幕后布局”,ChatGPT 如何成为连接用户与生态的 “前台入口”,更易被普通用户感知,也为国内 AI 产品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二、Apps in ChatGPT:初探 AI 与应用的融合,潜力与不足并存
此次推出的 Apps in ChatGPT,是 OpenAI 探索 AI 助理与传统应用结合的关键一步 —— 它将 AI 助理与浏览器深度融合,让用户能在 ChatGPT 对话中实时唤起外部应用,打破了传统 App 的使用边界。目前,Booking.com、Canva、Coursera、Expedia、Figma、Spotify、Zillow 等已成为首批合作伙伴,OpenAI 也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开发者盈利细节。
不过,从实际体验来看,该功能仍处于 “起步阶段”,操作简单且粗糙:
- 尝试通过Booking.com搜索北京带停车位的酒店时,授权后虽能在聊天界面内嵌窗口看到推荐列表,但无法查看单家酒店的详细信息,仅能跳转至 Booking 原生平台;
- 调用 Zillow 时加载速度缓慢,而请求 Spotify 生成周杰伦歌单时,功能未成功唤起,最终仍是 ChatGPT 以文字形式整理歌单。
对此,奥特曼解释了设计考量:OpenAI 本可打造更流畅的体验,但为保障合作伙伴利益,选择引导用户进入原生 App。这种 “妥协” 虽暂时影响体验,却为长期生态健康埋下伏笔 —— 通过让合作方接管交互、关联用户账户,确保用户与原服务的直接连接,避免生态失衡。
三、重新定义 AI 助理:从 “工具” 到 “管家式入口”
在 OpenAI 的战略中,ChatGPT 并非简单的 AI 工具,而是整个超级系统的核心枢纽。对这一 “AI 助理” 的定位,可从三个维度理解:
- “管家” 角色:统筹各类服务,贯穿用户生活全轨迹。它需具备跨硬件适配能力、长久记忆能力,且依托 8 亿全球周活跃用户的规模优势,吸引更多应用嵌入,形成 “一站式服务中枢”。正如奥特曼所言,其目标是 “提供单一且高效的 AI 服务,持续输出价值”。
- 与浏览器的 “主次互换”:AI 助理成为核心入口,浏览器退化为 “操作台”。当前 Booking 在 ChatGPT 内嵌入网页的形式,未来可能升级为更复杂的网页交互,让人与 AI 基于页面高效协作;长期来看,复杂操作或将由 Agent 承接,浏览器则转变为实时展示任务进度的 “看板”。
- 统一账号体系:掌握用户偏好与隐私边界,实现个性化与连续性体验。ChatGPT 将成为 “最懂用户” 的账号,能智能判断信息共享范围,配合不同 App 与 Agent 提供定制服务;同时,它还将推动 C 端与 B 端 AI 应用加速融合,让用户拥有一款适配工作、生活等全场景的通用 AI 工具 —— 切换场景时,账号可自动调整权限与能力,调用对应功能完成任务。
四、生态演进:从 App 到 Agent,门槛降低加速迭代
OpenAI 的生态路径清晰且可借鉴:以 “降低开发门槛” 推动应用从 “App” 向更智能的 “Agent” 升级,这一过程与微信小程序的演进高度相似 —— 初期小程序仅作为引流工具,功能简单,后期逐步逼近原生 App 能力。
Agent Kit 的推出是关键一步,它支持用户通过可视化、零代码的方式创建专业 AI 工具,大幅降低了 Agent 的开发门槛。随着门槛降低,越来越多 App 将进化为 Agent,未来用户与系统的交互,可能主要通过与 Agent 对话完成,生态的智能化程度也将随之提升。
五、国内竞争格局:谁能对标 OpenAI 的 “超级系统”?
若以 OpenAI 的 “系统思维” 审视国内头部 AI 企业,差异与潜力并存:
- 字节豆包:更偏向构建完整的 AI 系统能力,与 OpenAI 的 “集中化布局” 思路相近;
- 阿里、百度、腾讯:仍处于 “多点出击” 阶段,未在 AI 助理与浏览器间形成合力,也缺乏围绕 AI 助理的 Agent 生态建设与 App 融合探索;
- 微信的变量:具备成为 “黑马” 的潜力 —— 庞大的用户基数、成熟的小程序生态、正在向 AI 进化的搜索框,且已实现手机端与 PC 端打通;唯一的短板是 “缺少 AI 助理核心”,一旦补上这一环,或将重塑国内 AI 助理竞争格局。
OpenAI 的布局,本质上是为 AI 时代制定 “规则”—— 以对话式交互为核心,以 ChatGPT 为入口,串联算力、模型、生态,最终实现 “全场景统一 AI 助理” 的目标。这场围绕 “超级系统” 的竞赛,不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生态思维与长期战略的较量。对于国内企业而言,OpenAI 的路径既提供了参考,也意味着需尽快明确核心方向,避免在分散布局中错失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