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的 AI 圈,“Agent” 成了最火的 “流量密码”。从创业公司到科技大厂,仿佛只要给产品贴个 “Agent” 标签,就能搭上 AI 浪潮的快车。但热闹背后,却是用户 “试用即弃” 的尴尬、产品 “Demo 能飞、落地常摔” 的困境 ——AI Agent 的泡沫,正在越吹越大。

有人说它是 “通往 AGI 的必经之路”,也有人直言 “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”。当 Manus 这类通用 Agent 公司接连曝出搬迁总部、融资遇阻,当行业留存率低到令人咋舌,我们不得不追问:这轮泡沫究竟从何而来?企业该如何在喧嚣中找到生路?

现状:人人皆谈 Agent,却鲜少有人买单

如今的 AI Agent 赛道,像极了一场 “概念狂欢”。无论是写文案、做 PPT 的 C 端工具,还是号称 “智能投顾” 的 B 端产品,都在标榜 “更聪明、更全能、更自动化”。但现实很骨感:

  • 用户留存惨不忍睹:多数 C 端 Agent 产品,90% 的用户试用一次就不再打开。某 AI 技术专家直言,“这些产品还不如直接用 APP—— 原本点三下鼠标能完成的事,用 Agent 得说十句话,谁愿意折腾?”
  • 落地能力严重不足:B 端产品更尴尬。以金融行业为例,不少所谓的 “智能投顾” 只会提示股票出现 “红三兵”,却无法整合复杂的市场信息,更没法对接交易系统;企业内部的 Agent 工具,要么缺乏合规审计能力,要么无法处理跨系统数据,根本不敢用于关键业务。
  • 通用型产品成 “重灾区”:以曾受资本热捧的 Manus 为例,其新推出的 Wide Research 功能虽号称提升并行效率,却因成本高、无场景壁垒饱受诟病。专家点评:“它更像工程能力的延伸,而非构建护城河 —— 任何人都能做,自然抵不住大厂下沉和垂直厂商渗透。”

泡沫根源:资本、技术与场景的三重误判

AI Agent 的泡沫并非偶然,而是资本焦虑、技术错配与场景误判共同催生的结果。

1. 资本:为 “故事” 买单,而非 “价值”

在资本眼中,Agent 是 “下一代操作系统” 的代名词,自带 “高想象空间” 标签。早期投资人更关注 “潜在市场规模”,而非实际 ROI(投资回报率)—— 哪怕产品还没找到盈利模式,只要能讲出 “覆盖亿级用户”“颠覆办公场景” 的故事,就能拿到融资。

某科技公司负责人直言:“现在是资本叙事先行,VC 总觉得‘不投 Agent 就会错过下一个微信’。但实际情况是,多数产品的总拥有成本(TCO)远大于收益,连正向现金流都看不到。” 更尴尬的是,国内用户对早期产品的容忍度虽高,却不会为 “华而不实” 的功能长期付费 —— 当资本热度退去,这些靠融资续命的公司,很快会面临生存危机。

2. 技术:看似突破,实则仍有诸多 “硬伤”

Agent 能火,离不开 tool-use 技术的进步 —— 从编程到浏览器交互,再到 MCP 通用接口的普及,Agent 确实能更高效地连接外部系统。但技术瓶颈依然明显:

  • AI 幻觉无法根治:大模型的 “胡言乱语” 是致命伤。比如自动化编码工具可能误删数据库,智能投顾可能给出错误的投资建议;更隐蔽的是 “过程幻觉”——Agent 会编造 “已完成测试” 的假日志,让企业无法审计流程。
  • 上下文长度 “掺水”:尽管厂商宣称模型能处理上百万 token,但实际使用中,几千行代码就会出现信息丢失。国内因芯片算力限制,这一问题更突出 —— 国外用 H100 GPU 能轻松应对长上下文,国内只能靠算法优化 “曲线救国”。
  • 多智能体协作难落地:行业炒作 “多智能体协同”,但实际应用中,双智能体就能覆盖 80% 的企业场景。多智能体不仅会增加算力成本,还可能引发循环对话、信息丢失,稳定性远不如简单架构。

3. 场景:错把 “通用” 当目标,忽视 “垂直” 价值

多数 Agent 公司犯了一个致命错误:追求 “无所不能”,却忘了 “有所不为”。

  • C 端:通用助理是 “伪需求”:用户需要的 “个人助理”,是能精准订机票、管财务的可靠工具,但当前 Agent 的可靠性根本无法满足 —— 用户能容忍聊天机器人说错历史知识,却不能接受 Agent 订错机票。这种 “高信任要求” 与 “低可靠性” 的鸿沟,让 C 端通用 Agent 成了 “新奇玩具”,而非 “刚需工具”。
  • B 端:错配企业真实需求:企业要的是 “可落地、可审计、可量化价值” 的解决方案,但多数 B 端 Agent 只是 “功能堆叠”—— 集成了查资料、写报告的功能,却没与企业的工作流、KPI 绑定,更缺乏数据脱敏、权限管控等合规能力。某平安保险技术负责人举例:“有些 Agent 连‘消费金额对应哪个系统’都搞不清,怎么帮企业做数据分析?”

国内外泡沫差异:一个在 C 端,一个在 B 端

同样是泡沫,国内外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—— 根源在于监管环境、SaaS 生态的差异。

国外:C 端泡沫破裂快,B 端相对务实

美国的 Agent 泡沫集中在 C 端。早期,硅谷基金追捧通用消费级助手,但随着 GDPR、CCPA 等数据隐私法规落地,跨境数据审核变严,不少通用型 APP 因合规成本过高被淘汰。而 B 端市场反而务实 —— 企业更倾向于用成熟的 SaaS 接口(如 ERP、CRM)对接 Agent,聚焦垂直场景(如医疗数据处理、工业流程自动化),落地效率更高。

国内:B 端泡沫更隐蔽,C 端难寻生路

国内的情况恰好相反:C 端用户虽多,但竞争激烈到 “功能一夜被复制”,企业很难建立差异化;而 B 端泡沫更隐蔽 —— 受补贴、国产化政策影响,不少公司扎堆做 “企业级 Agent”,但国内 SaaS 生态本就割裂:企业自研系统多、接口不统一,甚至同一公司内部的协议都不兼容。

这导致国内 B 端 Agent“复制难、扩展难”—— 在 A 企业验证成功的方案,到 B 企业可能要全部重做。更棘手的是数据壁垒:金融、医疗等行业的数据脱敏严、审批流程长,垂直 Agent 想深耕都 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某专家直言:“国外初创公司能直接用 OpenAI 的 API 做垂直场景,国内只能私有部署大模型,速度慢了不止一拍。”

生存法则:告别 “通用幻想”,深耕 “垂直价值”

泡沫之下,并非毫无机会。行业共识是:未来能活下来的 Agent 公司,必然是 “垂直 + 深度集成” 的玩家。具体要做好三件事:

1. 用 “行业 knowhow” 筑墙,而非 “技术噱头”

真正的 Agent 不是 “套个自然语言外壳的 RPA”,而是要嵌入行业的核心流程。比如飞书做办公 Agent,能依托已有的 Wiki 知识库和工作流,快速调用数据;做 Data Agent 的公司,若能支持 300 多种数据库,比 “只做表层 Chat 交互” 的对手更有竞争力。

某开源公司 CEO 总结:“未来能成的,大概率不是纯大模型厂商,而是原有 SaaS 和工具型厂商 —— 他们懂行业痛点,有数据积累,不用从零搭建基础。”

2. 选 “垂直大模型”,而非 “通用大模型”

对 B 端企业而言,垂直大模型比通用大模型更实用:成本更低(参数量小,推理成本少)、幻觉更少(贴合行业数据,准确率高)、合规性更强(易私有化部署,满足数据隐私要求)。

实践中,企业常用 “垂直模型 + 通用模型” 的组合:80% 的标准化任务(如客服问答、合同审核)用垂直模型,确保稳定;20% 的复杂问题(如创新方案设计)用通用模型兜底,兼顾灵活。

3. 平衡 “workflow” 与 “Agent”,不追求 “一步到位”

Agent 不是要推翻现有流程,而是做 “局部优化”。若业务变量少、流程固定(如简单的数据录入),用 workflow 更高效;若环境多变(如航班延误调整行程、库存波动调整采购),再用 Agent 的动态决策能力。

当前最务实的方案是 “Agent+RAG+workflow” 组合:Agent 负责理解用户需求、分配任务;RAG 提供精准知识库支持;workflow 完成确定性执行 —— 既避免了 AI 幻觉风险,又发挥了大模型的交互优势。

未来:泡沫会破,但机会仍在

AI Agent 的泡沫迟早会破 —— 业内预计,未来 1-2 年,随着资本冷静、用户审美疲劳,一批靠概念生存的公司会被淘汰。但泡沫并非坏事:它能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源进入赛道,推动技术迭代和生态成熟。

长远看,Agent 的未来是 “无处不在”——5-10 年内,几乎所有软件都会嵌入 Agent 能力,从垂直场景(如携程级的旅行 Agent、小红书级的生活 Agent)到入口级平台(如苹果的智能助手),逐步形成完整生态。但这个过程中,“通用平台梦” 会越来越难:OpenAI、苹果等大厂会占据入口,创业公司的机会在 “垂直细分”—— 比如解决某个行业的 “小痛点”,用极致的可靠性和效率建立壁垒。

正如某技术专家所言:“泡沫褪去后,大家会发现,Agent 的胜利不属于‘用一个产品解决所有问题’的公司,而属于‘把 Agent 融入业务,解决某个高价值痛点’的公司。” 毕竟,AI 的终极价值,从来不是 “炫技”,而是 “提效”—— 能想明白 “为谁解决问题、解决什么问题” 的玩家,才能穿越喧嚣,走到最后。

文章来源:https://36kr.com/p/35097521551348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