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夏,国产 3A 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热映,让 “国产 3A 能否搭配国产硬件运行” 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。在决定游戏体验的核心硬件 ——GPU(显卡)领域,当时国内市场几乎只有摩尔线程一家可选。然而,即便该公司为适配《黑神话:悟空》紧急更新驱动,其显卡在明暗渲染、光线追踪效果及画面帧率上仍表现欠佳,未能满足玩家期待。

刺猬公社曾发起 “1000 元组装能玩《黑神话:悟空》电脑” 的实测,结果显示,价格仅四五百元的二手 1060 系列显卡,就能流畅运行多数 3A 游戏,而摩尔线程号称对标 3060 系列的 S80 显卡,价格却是前者的 4 倍。尽管与行业巨头英伟达差距明显,但作为国产 GPU 领域的代表性企业,摩尔线程不仅承载着商业发展的使命,更被寄予实现 GPU 自主可控的行业厚望。

从营收数据来看,摩尔线程近年成长轨迹清晰。2022 年其营收为 4608.83 万元,2023 年增至 12398.19 万元,2024 年进一步提升至 43845.95 万元。2025 年上半年,公司营收迎来爆发式增长,达到 70176.19 万元,这一数字已超过 2022-2024 三年营收之和。在资本市场上,摩尔线程同样表现亮眼,2025 年 9 月 26 日,公司通过科创板上市审议,仅用 88 天便完成过会,创下科创板半导体企业最快过会纪录,上市进程基本尘埃落定。

不过,随着上市临近,外界对这家 “最像英伟达的中国公司” 充满好奇:在 AI 浪潮与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下,摩尔线程究竟会以何种路径追赶英伟达,实现从 “形似” 到 “神似” 的跨越?

为何称摩尔线程 “最像英伟达”?

高管团队:浓厚的 “英伟达基因”

翻开摩尔线程的高管名单,“英伟达背景” 成为显著标签。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建中,曾担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、中国区总经理;联合创始人周苑长期任职于英伟达,担任市场生态高级总监;张钰勃、王东等联合创始人,以及副总经理杨上山等人,也均有长期在英伟达工作的经历。

自 2020 年成立以来,凭借核心团队的行业背景,摩尔线程尚未推出产品时,就被资本市场认定为 GPU 领域的 “独角兽” 企业,成为国内最具英伟达基因的半导体创业公司。

发展路径:从图形加速到 AI 算力

在业务布局上,摩尔线程与英伟达的发展轨迹高度相似 —— 均从图形加速领域起步,随后借助 AI 大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实现业绩突破。

研发层面,摩尔线程保持着较高的迭代速度。2021-2024 年,公司每年更新一代 GPU 架构,性能逐步提升,且架构命名充满中国风,依次为 “苏堤”“春晓”“曲院”“平湖”。其中,“苏堤”“春晓” 主要应用于图形加速场景,“曲院”“平湖” 则聚焦 AI 领域。

回溯英伟达的发展历程,30 多年前其初创时,也未预料到原本用于图形加速的 GPU,会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。摩尔线程创业初期,同样试图在桌面图形加速领域与英伟达竞争,通过低价策略向有游戏、视频制作需求的消费者出售显卡。2022 年,公司 71.44% 的营收来自桌面级图形加速业务,其余则来自专业图形加速业务;2023 年,桌面级图形加速业务营收占比仍达 23.67%。

然而,低价策略并未打开市场。2022-2023 年,摩尔线程显卡销售营收仅 2000-3000 万元人民币,而英伟达同类部门 GeForce 在中国区的年收入约 30 亿美元,两者规模相差悬殊。更严峻的是,低价销售还导致摩尔线程陷入亏损,2022 年该业务毛利率低至 – 70.08%。

转折点来自 AI 产业的爆发。AI 大模型训练催生的海量算力需求,不仅带动英伟达业绩飙升,也彻底改变了摩尔线程的营收结构。2024 年,摩尔线程 AI 智算业务从零起步,营收占比跃升至 77.63%,成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;2025 年上半年,这一比例进一步提升至 94.85%。无独有偶,英伟达也曾以游戏业务为核心,但目前 AI 计算业务营收占比已超过 70%,两家公司均实现了从 “显卡厂商” 到 “AI 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” 的转型。

业务布局:兼顾 AI 与消费级显卡

除了核心的 AI 计算业务,摩尔线程与英伟达还有一个共同点 —— 均保留面向个人用户的消费级显卡业务。尽管 2025 年上半年,摩尔线程桌面级图形加速业务营收占比已不足 1%,但它仍是目前国内消费者几乎唯一能买到的国产 GPU 产品。

摩尔线程与英伟达的差距何在?

技术差距:1-1.5 年,且受限于制造工艺

若论差距,技术层面已是摩尔线程与英伟达最小的差距。行业普遍认为,两者在设计层面的差距约为 1-1.5 年。尽管摩尔线程通过每年迭代 GPU 架构奋力追赶,但差距仍客观存在。

在生产模式上,摩尔线程与英伟达一致,均采用 Fabless(无晶圆厂)模式,专注于 GPU 的研发与设计,芯片制造环节委托专业晶圆厂代工。但 2023 年底,摩尔线程被列入实体清单,供应链面临巨大压力。目前,英伟达已能将 GPU 芯片制程升级至 3 纳米,而摩尔线程可选的制程仅有 5-7 纳米。在芯片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前,摩尔线程在工艺层面难以实现对英伟达的追赶。

生态差距:最难逾越的 “鸿沟”

相比技术差距,生态系统的差距更让摩尔线程难以逾越。英伟达在 AI 计算领域的垄断地位,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基于 CUDA 架构构建的高效并行计算生态 —— 开发者可通过 CUDA 便捷地操控 GPU 完成计算任务,当前主流 AI 框架均依赖 CUDA,使其成为大语言模型训练的核心基础设施。围绕 CUDA,英伟达还搭建了完善的开发者社区、工具链等生态体系,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。

作为 “英伟达学徒”,摩尔线程也推出了类似 CUDA 的 MUSA 架构,并努力实现与 CUDA 的兼容。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,MUSA 缺乏足够的开发者积累,在性能稳定性上与 CUDA 仍有不小差距,生态建设任重道远。

业绩隐忧:亏损未止、客户集中

技术与生态的差距,直接反映在业绩上,摩尔线程面临两大核心问题。

一是盈利遥遥无期。2025 年上半年,公司亏损规模较 2023-2024 年大幅收窄,但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,说明公司尚未具备 “自我造血” 能力,运营高度依赖外部融资。截至目前,摩尔线程累计亏损已超 50 亿元人民币,高昂的研发投入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。

招股书中,摩尔线程预计 2027 年实现盈利,但该预期不仅包含各类补贴等非经常性收入,且盈利规模仅为 “微利”。若无法复制寒武纪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爆发,即便实现盈利,公司也可能处于脆弱的盈亏平衡状态。

二是客户高度集中。2025 年上半年,摩尔线程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过 98% 的营收,其他年份这一比例也在 90% 左右。这并非摩尔线程个例,寒武纪等国产芯片企业均面临类似问题 —— 一旦核心客户采购需求变动,公司业绩将承受巨大压力。

对于客户集中的问题,摩尔线程并非无计可施,比如通过提供长期持续的服务,延长产业服务链条,避免 GPU 采购成为 “一次性交易”。但在国内 AI 计算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,行业风口是否能为公司争取到调整时间,仍有待观察。

除了 “国产替代” 的情绪价值,摩尔线程的核心竞争力在哪?

创业初期,摩尔线程凭借 “英伟达团队” 的背景,迅速获得资本市场关注。其股东阵容堪称豪华,既包括深创投、中国移动、上海国盛等国资背景机构,也有腾讯、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战略投资。这些投资方押注的,正是摩尔线程在 GPU 自主可控领域的潜在价值。

然而,从市场表现来看,摩尔线程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不足 1%,目前的价值更多体现在 “寄托国产 GPU 期待” 的情绪层面,缺乏坚实的业绩与产品支撑。

在竞争格局中,摩尔线程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。除了行业龙头英伟达,国内竞争对手还包括华为、寒武纪等科技企业,以及壁仞科技、燧原科技、沐曦股份等同行创业公司。这些企业在技术积累、客户资源上与摩尔线程差距不大,且均获得资本青睐,多数还与摩尔线程处于同期 IPO 筹备阶段,市场竞争异常激烈。

前两年,摩尔线程通过销售显卡在 C 端积累了一定知名度,但这部分认知难以转化为 AI 智算市场的竞争优势。在当前激烈的行业竞争中,摩尔线程尚未展现出足够突出的核心竞争力。

国产替代浪潮为摩尔线程等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,但市场不会仅凭 “国产” 标签就给予认可,最终仍需依靠技术、产品与生态的独特优势立足。情绪价值可以吸引关注,但只有兑现产品价值,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生存。

一年多前,《黑神话:悟空》引发 “国产显卡玩国产 3A” 的讨论;如今,市场对国产 GPU 的认知更趋理性。从个人电脑游戏到大型计算集群、AI 大模型训练,摩尔线程等国产产品并非 “不能用”,甚至在纸面数据上能接近国际领先水平,但与英伟达等国际大厂的成熟产品和生态相比,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、成本等方面仍处于劣势。

作为国内 “英伟达基因最浓厚” 的 GPU 企业,摩尔线程不应只依赖 “国产” 旗号寻求发展,更需扛起 “替代” 的责任,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与生态建设,真正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,成为国产 GPU 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者。

原文链接:

https://www.huxiu.com/article/4790934.html

网站页脚示例